
期刊简介
《中西医结合研究》系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华中科技大学主办的中西医结合全国性学术刊物,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著名教授、博士生导师黄光英任主编,联袂多名院士及著名医学专家组成编委会,报道国内外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新动态、新进展以及中西医结合在临床、科研、预防、教学等方面的成果,探讨中西医结合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本刊辟有“专家论坛”、“论著”、“科研思路与方法”、“中药化学”、“中药制剂”、“中医药实验研究”、“临床研究”、“针灸”、“康复治疗”、“经验交流”、“研究生园地”、“短篇报道”、“综述”以及“会议纪要”、“广告”等栏目,多角度客观地展示国内外中西医结合研究领域的进展与水平。本刊以国内外医学院校师生、各级各类医院的临床医生,尤其是中医、中西医结合、针灸和骨伤科学界的医务工作者和有关科研人员等为读者对象。欢迎广大同仁投稿、订阅!本刊为双月刊,每双月20日出版,国际标准16开56页。每期定价7元,全年42元。2009年正式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湖北省邮政报刊发行局办理国内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公司办理国外发行。刊号CN42-1789/R,邮发代号38-155。欢迎广大读者到当地邮局订阅,也可直接向本刊编辑部订购(免邮费)。
藿香正气散:祛暑湿调脾胃的千年良方
时间:2025-06-26 10:18:07
夏季的湿热气候常让人感到头重如裹、胸闷腹胀,甚至出现恶心呕吐或腹泻,这些症状背后往往隐藏着脾胃被湿浊困阻的病理机制。此时,一剂传承千年的经典方剂——藿香正气散,便如同为身体打开一扇通风除湿的窗,既能驱散表邪,又能调理中焦气机。其组方精妙之处在于融合了解表与化湿的双重作用,犹如一把兼具扫帚与风扇功能的工具,既清扫体内黏腻的湿浊,又促进清气上升、浊气下降的动态平衡。
解表化湿:破除暑湿的第一道防线
当夏季风寒夹杂湿气侵袭体表时,人体会出现恶寒发热、头痛身困等"外湿"症状。藿香正气散中的广藿香作为君药,其芳香之气能穿透湿浊,如同在闷热的房间点燃一支醒神香,既能发汗解表,又可化湿醒脾;配伍紫苏叶与白芷,三味药形成"解表铁三角",紫苏叶的辛温特性可驱散肌表风寒,白芷则专攻头面湿浊,特别适合缓解夏季吹空调受凉后出现的头重如裹。现代药理研究证实,这些成分能显著抑制肠痉挛,其解痉效果接近西药阿托品,这解释了为何服药后腹胀腹痛能快速缓解。
理气和中:重建脾胃的升降之枢
湿浊内困脾胃时,常见腹胀如鼓、呕吐泄泻等"内湿"症状。方中白术、茯苓这对"健脾黄金搭档",像干燥剂般吸收胃肠多余水分;陈皮、厚朴则如同疏通下水道的工具,通过行气消胀恢复胃肠蠕动功能。更精妙的是大腹皮的运用,这味槟榔外果皮制成的药材,具有独特的"双向调节"作用——既能消除胀满又不伤正气,配合半夏的降逆止呕功效,对暑天饮食不洁引起的呕吐腹泻尤为有效。研究发现,该方剂能阻断组胺和乙酰胆碱诱导的肠痉挛,这正是其快速止吐镇痛的现代科学依据。
组方智慧:四时感冒的立体解决方案
藿香正气散的配伍结构暗含"三焦同治"的思维模式:上焦(肺系)由桔梗宣发肺气,中焦(脾胃)靠藿香、陈皮等调理气机,下焦(肠腑)则通过大腹皮、茯苓通利二便。这种立体化作用网络使其不仅适用于暑湿感冒,对四季常见的胃肠型感冒也有显著效果。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夏季使用时可配合热饮发汗,而春秋季应用则宜温服和胃,体现中医"因时制宜"的辨证思想。现代剂型改良中,酒精型制剂更利于发散表邪,而无酒精版本则适合驾车人群或儿童,选择时需辨明体质与需求。
使用警示:超越常识的认知边界
虽然藿香正气类药物被奉为"家庭常备药",但存在两大使用误区:一是将暑热证(高热烦渴)误作暑湿证处理,反而可能加重病情;二是忽视酒精成分与头孢类药物的相互作用。对于空调房受凉伴胃肠不适者,该方堪称对症良药;但若出现明显脱水或电解质紊乱,则需结合补液治疗。孕妇及阴虚火旺者慎用,服药期间忌食生冷油腻,以免影响药效发挥。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这剂源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古老配方,依然以其严谨的组方逻辑和确切的临床疗效守护着人们的健康。当暑湿成为影响生活质量的隐形杀手时,正确理解并应用藿香正气散,无异于掌握了一把打开夏季养生之门的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