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中西医结合研究》系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华中科技大学主办的中西医结合全国性学术刊物,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著名教授、博士生导师黄光英任主编,联袂多名院士及著名医学专家组成编委会,报道国内外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新动态、新进展以及中西医结合在临床、科研、预防、教学等方面的成果,探讨中西医结合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本刊辟有“专家论坛”、“论著”、“科研思路与方法”、“中药化学”、“中药制剂”、“中医药实验研究”、“临床研究”、“针灸”、“康复治疗”、“经验交流”、“研究生园地”、“短篇报道”、“综述”以及“会议纪要”、“广告”等栏目,多角度客观地展示国内外中西医结合研究领域的进展与水平。本刊以国内外医学院校师生、各级各类医院的临床医生,尤其是中医、中西医结合、针灸和骨伤科学界的医务工作者和有关科研人员等为读者对象。欢迎广大同仁投稿、订阅!本刊为双月刊,每双月20日出版,国际标准16开56页。每期定价7元,全年42元。2009年正式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湖北省邮政报刊发行局办理国内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公司办理国外发行。刊号CN42-1789/R,邮发代号38-155。欢迎广大读者到当地邮局订阅,也可直接向本刊编辑部订购(免邮费)。
皮肤科外用药膏科学使用指南
时间:2025-06-23 15:26:20
正确使用皮肤科外用药膏是治疗皮肤疾病的关键环节。若操作不当,可能降低疗效或引发副作用。以下从药物特性、使用规范、部位差异等角度展开,帮助患者掌握科学涂抹方法。
一、药物分类与使用频率的关联性
不同药膏的活性成分决定了其使用频率。例如,抗真菌类药膏(如酮康唑)每日需涂抹1-2次,适用于脚气、股癣等真菌感染。抗生素类药膏(如红霉素)因需维持有效抑菌浓度,通常每日需涂抹3-4次,间隔时间不低于4小时。激素类药膏(如氢化可的松)因可能引起皮肤萎缩,使用频率需更谨慎,一般每日1-2次且不宜长期连续使用。需特别注意:扶他林等非激素消炎药膏虽也需每日3-4次,但单日总量需严格控制在说明书范围内。
二、解剖部位差异的操作要点
1.面部及私密部位:皮肤薄且敏感,建议采用“指尖单位”控制用量——成人食指末节药膏量(约0.5克)可覆盖两个手掌面积。例如治疗面部湿疹时,需避开眼睑,采用点涂法而非大面积涂抹。
2.四肢与躯干:可稍增加用量,但需注意关节褶皱处易蓄积药膏,建议涂抹后轻拍至吸收,避免因摩擦导致药物流失。
3.头皮部位:需先将头发分缝暴露患处,选用凝胶或溶液剂型更易渗透,乳膏类可能因毛发阻挡降低疗效。
三、标准化操作流程分解
清洁患处时应使用温水而非酒精棉片,以免破坏皮肤屏障。涂抹前确保手部清洁,采用“单向推抹法”——顺着毛囊方向均匀推开,避免来回揉搓刺激皮肤。对于角化过度型皮损(如足跟皲裂),可先温水浸泡软化角质层再涂药。药物吸收时间建议控制在15-20分钟,期间避免衣物摩擦。夜间用药可配合医用纱布覆盖(封包疗法),使药物渗透率提升3-5倍。
四、风险防控与特殊场景处理
接触眼睛可能引发化学性结膜炎,若不慎入眼需立即用生理盐水冲洗。孕妇使用激素类药膏时,需避开腹部及乳房区域,连续使用不超过7天。出现灼热感或红斑等过敏反应时,应立即停用并用冷毛巾湿敷。需特别提醒:抗真菌药膏需坚持使用2-4周直至菌丝完全清除,擅自停药易导致复发。
五、存储与联合用药规范
药膏开封后保质期通常缩短至1-3个月,建议在瓶身标注开封日期。储存时避免置于浴室等潮湿环境,温度以15-25℃为宜。需联合使用两种以上药膏时,应先涂溶液剂型,间隔30分钟再使用乳膏类,若含凡士林基质的药膏需最后使用以防阻挡其他药物吸收。
掌握这些细节可提升治疗效果约40%。需强调,本文所述为通用原则,具体治疗方案仍需以医生根据皮损形态、面积、病程等制定的个性化方案为准。例如儿童特应性皮炎与成人银屑病的用药策略存在显著差异,切忌自行套用网络信息替代专业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