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研究杂志

期刊简介

               《中西医结合研究》系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华中科技大学主办的中西医结合全国性学术刊物,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著名教授、博士生导师黄光英任主编,联袂多名院士及著名医学专家组成编委会,报道国内外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新动态、新进展以及中西医结合在临床、科研、预防、教学等方面的成果,探讨中西医结合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本刊辟有“专家论坛”、“论著”、“科研思路与方法”、“中药化学”、“中药制剂”、“中医药实验研究”、“临床研究”、“针灸”、“康复治疗”、“经验交流”、“研究生园地”、“短篇报道”、“综述”以及“会议纪要”、“广告”等栏目,多角度客观地展示国内外中西医结合研究领域的进展与水平。本刊以国内外医学院校师生、各级各类医院的临床医生,尤其是中医、中西医结合、针灸和骨伤科学界的医务工作者和有关科研人员等为读者对象。欢迎广大同仁投稿、订阅!本刊为双月刊,每双月20日出版,国际标准16开56页。每期定价7元,全年42元。2009年正式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湖北省邮政报刊发行局办理国内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公司办理国外发行。刊号CN42-1789/R,邮发代号38-155。欢迎广大读者到当地邮局订阅,也可直接向本刊编辑部订购(免邮费)。                

氯化钾注射液规格调整至10ml:1.5g/支:临床用药安全与执行要点解析

时间:2025-06-04 11:34:15

根据国家第十批药品集采工作的推进要求,氯化钾注射液的规格将由原10ml:1.0g/支调整为10ml:1.5g/支,这一变更将于近期在医疗机构逐步落地实施。作为临床常用的高警示药品,此次调整涉及剂量计算、给药方式及安全用药等多方面关键内容,需引起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共同重视。

一、规格变更的核心差异与临床意义

新规格的氯化钾注射液每支含钾量从1.0g提升至1.5g,相当于单支剂量增加50%,实际钾元素含量增加0.26g。这种调整类似于将原本需要两支完成的补钾治疗浓缩至一支完成,既减少了药品包装浪费,也降低了多次配药可能带来的污染风险。对于需长期补钾的慢性病患者,用药频次的减少可显著提升治疗依从性,尤其适用于因呕吐、严重腹泻或使用排钾利尿剂导致的急性低钾血症患者。

二、严苛的给药规范与风险警示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氯化钾注射液作为高警示药品,其使用存在"双刃剑"特性:虽然能快速纠正危及生命的低钾血症(血钾<2.5mmol/L时可能引发呼吸肌麻痹),但直接静脉推注可能导致心跳骤停。新规格药品更需严格遵守以下铁律:

  1. 绝对禁止未经稀释静脉注射,必须使用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至浓度不超过0.3%(即500ml溶媒中最多加入1.5g氯化钾);

  2. 滴注速度应控制在每小时不超过20mmol(约1.5g氯化钾),相当于每分钟不超过60滴的输液速度;

  3. 对于心功能不全患者,建议采用微量泵通过中心静脉给药,如同为心脏安装"调速器",确保钾离子匀速进入循环系统。

三、适应症人群的精准划分

新规格药品主要适用于三类临床场景:

  1. 治疗性补钾:针对已出现肌无力、心律失常等典型低钾症状的患者,尤其对洋地黄中毒伴发的频发室性早搏有显著拮抗作用;

  2. 预防性补钾:对于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的自身免疫病患者,或接受高渗葡萄糖输注的术后患者,可预防性使用相当于每日"半支"(0.75g)的剂量维持电解质平衡;

  3. 特殊人群补钾:妊娠剧吐孕妇出现顽固性低钾时,在严密监护下可考虑采用新规格药品减少输液总量,避免加重心脏负荷。

四、医疗机构执行要点

各医疗单位需重点完成三个层面的过渡工作:

  1. 信息系统更新:在电子医嘱系统中设置剂量拦截阈值,当单次处方量超过4.5g(即3支新规格药品)时触发预警;

  2. 护理操作培训:强调"双人核对"制度,在药品配置环节实行"1支+1溶媒"的固定组合管理;

  3. 患者教育强化:对居家使用氯化钾缓释片的患者发放《补钾安全手册》,说明注射液规格变更不影响口服给药方案。

此次规格调整体现了"质量守恒,效率升级"的现代药学理念。对于临床工作者而言,需建立新的剂量换算思维——将原先"1支=1g"的惯性认知更新为"1支=1.5g"的标准记忆。建议在病区急救车、手术室等关键区域张贴彩色对比标签,用醒目的红色标注"▲50%剂量提升"警示语。只有通过系统化的风险管控,才能将这项旨在优化治疗的变更转化为真正的临床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