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研究杂志

期刊简介

               《中西医结合研究》系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华中科技大学主办的中西医结合全国性学术刊物,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著名教授、博士生导师黄光英任主编,联袂多名院士及著名医学专家组成编委会,报道国内外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新动态、新进展以及中西医结合在临床、科研、预防、教学等方面的成果,探讨中西医结合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本刊辟有“专家论坛”、“论著”、“科研思路与方法”、“中药化学”、“中药制剂”、“中医药实验研究”、“临床研究”、“针灸”、“康复治疗”、“经验交流”、“研究生园地”、“短篇报道”、“综述”以及“会议纪要”、“广告”等栏目,多角度客观地展示国内外中西医结合研究领域的进展与水平。本刊以国内外医学院校师生、各级各类医院的临床医生,尤其是中医、中西医结合、针灸和骨伤科学界的医务工作者和有关科研人员等为读者对象。欢迎广大同仁投稿、订阅!本刊为双月刊,每双月20日出版,国际标准16开56页。每期定价7元,全年42元。2009年正式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湖北省邮政报刊发行局办理国内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公司办理国外发行。刊号CN42-1789/R,邮发代号38-155。欢迎广大读者到当地邮局订阅,也可直接向本刊编辑部订购(免邮费)。                

中医揭秘:一天喝八杯水是误区?

时间:2025-05-16 10:01:31

在现代健康观念中,“一天喝八杯水”仿佛已成为一种深入人心的养生法则。然而,从中医的独特视角来审视,这一广为流传的说法或许并不完全准确,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是错误的。中医强调人体的平衡与协调,对于水分的摄取和津液的调养有着更为细致和深入的理解。

中医理论中的津液,是一个涵盖范围更广的概念。它不仅包括我们日常所理解的水分,还涉及到人体正常生理活动所产生的各种体液,如唾液、胃液、肠液等。这些津液在人体内起着滋养脏腑、润泽肌肤、润滑关节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水”在中医看来,只是补充津液的来源之一。

人体的津液代谢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与脾胃、肺、肾等多个脏腑功能密切相关。脾胃作为后天之本,是津液生成的重要源泉。只有脾胃功能健全,才能将摄入的水谷精微转化为津液,并输送到全身各处。如果脾胃虚弱,即便大量饮水,也无法有效地将其转化为人体所需的津液,反而可能加重脾胃负担,导致水湿内停,出现身体困重、食欲不振、大便溏泄等症状。

肺主宣发肃降,能够调节津液的输布。通过肺的呼吸作用,将津液向上向外输布,以滋润皮肤和毛发;同时,肺又将部分水液向下输送到肾和膀胱,形成尿液排出体外。若肺气不足,宣发肃降功能失常,津液的输布就会受到影响,可能出现皮肤干燥、咳嗽无痰等问题。

肾则负责津液的排泄和调节。肾阳的蒸腾气化作用,能够使津液得以正常的排泄和分布。当肾阳不足时,会出现尿频、夜尿多等症状,这说明肾脏对津液的固摄和调节功能出现了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人,即使按照“一天喝八杯水”的标准饮水,仍然会感到口渴、皮肤干燥、咽喉干痛等。这可能是因为单纯的多喝水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津液不足的问题。中医认为,津液不足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除了外界环境因素外,更与人体的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例如,长期熬夜、过度劳累会损伤阴液,导致虚火上炎,出现口干舌燥等症状。此时,单纯地多喝水往往无法缓解症状,反而可能会因为水的过量摄入而加重肾脏的负担。中医主张通过滋养阴液、调理脏腑的方法来补充津液。像一些具有滋阴生津作用的食物,如百合、银耳、雪梨等,以及中药中的麦冬、石斛等,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滋养人体的津液。

中医还强调根据个体的差异来调整饮水量。不同体质的人,对水分的需求是不同的。体质偏寒的人,可能本身就阳气不足,运化水湿的能力较弱,过多饮水容易导致水湿内停;而体质偏热的人,虽然容易出现口渴的症状,但也不能盲目地大量喝水,以免伤及脾胃。

从中医角度来看,“一天喝八杯水”并非适用于所有人的绝对标准。我们应该更加注重津液的调养,通过合理饮食、规律作息、适当运动等方式来维护脏腑功能的平衡,从而保证津液的正常生成和代谢。当出现津液不足或水湿内停等问题时,应根据具体情况寻求专业的中医建议,采取针对性的调理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身体的健康和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