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中西医结合研究》系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华中科技大学主办的中西医结合全国性学术刊物,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著名教授、博士生导师黄光英任主编,联袂多名院士及著名医学专家组成编委会,报道国内外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新动态、新进展以及中西医结合在临床、科研、预防、教学等方面的成果,探讨中西医结合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本刊辟有“专家论坛”、“论著”、“科研思路与方法”、“中药化学”、“中药制剂”、“中医药实验研究”、“临床研究”、“针灸”、“康复治疗”、“经验交流”、“研究生园地”、“短篇报道”、“综述”以及“会议纪要”、“广告”等栏目,多角度客观地展示国内外中西医结合研究领域的进展与水平。本刊以国内外医学院校师生、各级各类医院的临床医生,尤其是中医、中西医结合、针灸和骨伤科学界的医务工作者和有关科研人员等为读者对象。欢迎广大同仁投稿、订阅!本刊为双月刊,每双月20日出版,国际标准16开56页。每期定价7元,全年42元。2009年正式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湖北省邮政报刊发行局办理国内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公司办理国外发行。刊号CN42-1789/R,邮发代号38-155。欢迎广大读者到当地邮局订阅,也可直接向本刊编辑部订购(免邮费)。
生物医药产业最新“黑科技”有多牛?
时间:2023-04-13 16:22:45
随着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生物医药产业走进了黄金时代。在日前举行的2023中关村生命科学园技术平台产研创新峰会上,单细胞测序、基因编辑和人工智能等生物医药领域最新“黑科技”炫目登场,为未来生物医药科技的研究和应用探索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思路。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丁澦介绍了一种靶向自噬-溶酶体的新型降解技术——ATTEC自噬小体绑定化合物技术。它又被称为“小分子胶水”。该技术能够直瞄靶心,牢牢地将自噬关键蛋白及致病蛋白黏在一起,进而将致病蛋白包裹进入自噬小体进行特异靶向降解。
丁澦表示,在未来的药物研究和开发中,ATTEC有望成为一种有效的国内原创的平台型靶向降解技术,为多种“不可成药”靶点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策略和手段。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高级研究员黄牛分享了基于靶标结构的虚拟筛选在新药研发中的应用。虚拟筛选是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通过计算和模拟分子间相互作用,从大量的化合物库中筛选出可能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
黄牛表示,通过虚拟筛选,科学家可以快速、高效地筛选出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为药物研发提供重要的基础。
G蛋白偶联受体(GPCR)是一类广受关注的药物靶标家族,特定GPCR蛋白的功能失调与心血管病、糖尿病、癌症及多种精神类疾病的发展密切相关。上海科技大学iHuman研究所水雯箐介绍,目前超过30%的上市药物靶向特定的GPCR家族成员。其课题组长期致力于发展可高通量、定量测量蛋白质-配体相互作用的亲和质谱技术,使之专门适用于GPCR药靶的配体筛选以及结构与功能研究。
冷冻电镜技术因其在药物开发中的巨大潜力而被广泛关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程亦凡介绍了冷冻电镜在新冠中和抗体、离子通道小分子药物开发中的应用,并分享了目前实验室在冷冻电镜耗材、蛋白改造上等方法学上的研究进展。基于冷冻电镜技术,研究人员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药物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从而更好地设计和优化药物分子。
峰会期间,清华大学生命学院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平台水木未来发布了其自主研发的冷冻电镜数据处理和自动建模智能计算平台,运用自研新一代AI技术,成功实现了高精度高效率的冷冻电镜数据处理与建模,相比人工建模有数十倍的速度提升,大幅度提升冷冻电镜效率和产能。
这些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为新药研发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机遇。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副院长李宁认为,国内的创新研发环境和创新研发评价标准是造成国内外肿瘤治疗水平差异的重要原因。“基于此,我国必然要投入更多的研究精力、人力资源,加大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追赶甚至是超越国际研究。”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俞立感叹,早期的原始创新项目具有极大的科学不确定性,会面临药物形态、作用原理、生产工艺等一系列问题,同时在政策监管、审评审批上都还有待完善,也会面临很多的困难。“但这些真正具有临床价值的原始创新项目一旦成功,会对国家和企业产生十分重要的正面影响。”